作者:詹慶明,董瑞瑞,肖映輝
摘要:城市地表覆蓋類型的轉化揭示了人類活動對城市空間形態及生態環境改變的強度特征,對人居環境質量有重要影響。亞、非兩洲最重要的河流長江與尼羅河及其支流的交匯將中國城市(武漢)與非洲城市(喀土穆)分割為三部分,但兩者在人造覆蓋擴張的過程中地表覆蓋時空演變及格局存在明顯差異。本文基于“全球30米地表覆蓋數據”得到武漢與喀土穆2000、2010年地表覆蓋信息,結合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對城市內地表覆蓋類型的時空擴展變化、格局演變及差異進行定量對比,并分析造成這種變化差異的驅動機制。結果表明:1) 十年間武漢高容積率的擴張較為緩慢,呈現邊緣式擴張,而喀土穆則是高密度、低層數、低容積率的飛地式高速擴張模式;2) 武漢地表覆蓋結構相對合理,但隨時間變化人造覆蓋擴張開始有占用耕地的現象。喀土穆周邊有大面積荒地,新增人造覆蓋90%來源于荒地,河流水體與植被所占比重較小,城市生態質量較差。3) 兩城市人造擴張受到城市人口數量的直接影響,經濟政策因素主要影響其空間擴張方向。
發文機構: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 武漢大學數字城市研究中心 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關鍵詞:地表覆蓋結構時空演變空間格局對比武漢喀土穆
分類號: F2[經濟管理—國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