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態農業與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具有較強的系統耦合性。本文以陜南地區為例,利用該地區3個市291份農戶調查問卷數據,基于計劃行為理論(TPB),采用列聯表與卡方檢驗進行了計量分析,初步探討了西部退耕還林...
在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背景下,面對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發展低碳經濟,開發西部水電資源,建設西部綠色能源基地,走綠色發展之路,不僅可以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充分發揮西部地區后發優勢...
根據2003-2013年28個省份《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報告》和土地流轉網實際流轉交易數據設計農地市場化測算指標,利用Hansen(1999)提出的面板門檻模型回歸方法,考察了農地市場化對我國城鄉收入...
本文分析了2001-2009年我國農民收入份額下降的原因,重點探討了財政支農支出的作用。研究表明,樣本期間財政支農資金占比嚴重偏低、管理效率低下限制了財政政策對農民收入份額增長作用的發揮。樣本期間我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和價格在一定范圍內的正常波動,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也有助于產業結構調整。但近年來,我國畜產品生產一直呈現出增長型波動狀態,畜產品價格大起大落,嚴重影響了人民生活和養殖戶的正常生...
基于在農產品收購市場中企業對農產品制定差別收購價格現象,本文運用信息經濟學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企業制定農產品差別收購價格契約行為,揭示了企業與農戶不同主體對農產品差別收購價格形成...
土地流轉對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和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皖南溪村的實證研究,運用深度訪談法和觀察法,梳理了實行大規模土地流轉后村莊的矛盾,發現其存在著土地保障弱化、農民心理失衡、農村內部矛盾加...
研究目的:本文以公共政策階段啟發模型為分析框架,對發源于安徽的"家庭承包制"和廣西的"互換并地"兩個典型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案例進行比較分析。分析發現:上述兩個案例在公共政策過程中,均屬于自下而上,具有自...
新時期我國農村專項扶貧工作面臨新的挑戰,亟待建立一套針對專項扶貧政策績效的評估體系。本文以凸顯公共價值理念為宗旨,選擇效率、合作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4個維度,設計出18個因子作為對專項扶貧政策績效評估...
本文以河南省新鄉市的部分行政村調查問卷數據為依據,通過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并運用SPSS19.0得出結果表明:受訪者家庭人口數、現居住房面積、住房年限、被訪者所在村莊的人口規模這四個變量對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