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經濟問題論文
    • 07月25日

      遷移與未遷移牧戶生計狀況比較分析——基于內蒙古牧區牧戶的調研

      本文基于英國國際發展署的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利用內蒙古牧區牧戶的調研數據,比較分析了遷移與未遷移牧戶的生計資本、生計策略及生計風險狀況。結果表明,與未遷移牧戶相比,遷移牧戶的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及人力資...

    • 07月25日

      現代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益了嗎?——來自我國梨主產區的調查

      本文利用2011年8月南京農業大學組織的對河北、湖北兩地梨農的入戶調查數據,研究探討了現代銷售渠道對梨農收益的影響。在控制了樣本選擇性偏誤以及消除異方差影響后,回歸分析發現加入現代流通渠道對于梨農畝均...

    • 07月24日

      貧困地區農戶脫貧的困境與出路:基于農產品供應鏈的視角

      我國貧困地區農戶的減貧增收任務十分艱巨,由于我國貧困地區主要以農業為主要產業,因此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實踐有望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新的視角和方向。本文分析了貧困地區農戶納入農產品供應鏈的重要意義以及目前貧...

    • 07月24日

      農民群體信息獲取狀況及問題分析——以貴州省農村為例

      本研究利用貴州省農民問卷調查數據,采用聚類等統計方法進行實證分析,研究不同農民群體信息獲取狀況及相應問題。研究結果表明,不同農民群體間有效信息獲取渠道、信息獲取問題及影響因素差異明顯,而農村信息權力與...

    • 07月23日

      “農超對接”中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及規制——基于中西部五省市參與“農超對接”合作社的調查數據

      本文基于中西部五省市參與“農超對接”合作社的財務數據和訪談數據資料實證研究了合作社在“農超對接”中的盈余分配問題。研究發現,合作社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且缺乏外在的監督、合作社管理人員和普通社員自身素...

    • 07月23日

      北京山區政策演變歷程、路徑及框架分析

      本文對北京市山區政策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演變歷程進行了梳理,根據山區發展政策特點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動蕩階段、恢復發展階段、深化發展階段、可持續發展階段;對北京“十一五”時期山區政策框架從政策結構和內...

    • 07月22日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信任的影響因素分析——以陜西省為例

      成員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礎,成員的團結和信任程度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重要保證。信任對成員行為有重要影響,進而影響組織穩定性和經營效率,信任的缺失會導致合作的失敗。本研究以在陜西省調研的19個農民專業...

    • 07月22日

      牧民專業合作社利益分配機制的構建——生命周期視角

      隨著牧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其利益分配機制也要不斷演變。本文從生命周期視角將牧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劃分為創立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建立牧民專業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基本模型,分時期構...

    • 07月21日

      農村金融有效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嗎

      本文實證分析了我國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結果表明:農村金融規模的擴大有助于農村經濟發展,但僅僅依賴于儲蓄投資轉化比率和投資產出效率;我國農村信貸結構失調和投資產出效率的“瓶頸”,限...

    • 07月21日

      農村小額貸款公司可持續發展研究

      作為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中的創新組織,農村小額貸款公司(簡稱“農村小貸公司”)已經成為農村金融供給的新路徑。農村小貸公司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能持續服務于“三農”和小企業,而不只是提供暫時幫助。農村小...

    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