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帆,吳玲,王富林
摘要: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是實現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本文建立了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空間關聯網絡模型,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從網絡整體特征、局部特征和個體特征三個層面對網絡結構進行了考察,并揭示了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空間關聯性的驅動因素。研究發現:1)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具有十分明顯的空間關聯和溢出效應,其空間關聯網絡處于連通狀態,樣本考察期內網絡密度呈現V型波動趨勢,且等級森嚴的結構逐漸被打破,網絡穩定性逐步增強。2)在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空間關聯網絡中,西部地區屬于凈受益板塊,華南和西南地區為"經紀人"板塊,環渤海、京津冀和東北地區為雙向溢出板塊,華東和部分中南地區省市為凈溢出板塊。3)湖北、內蒙古、河南、山東和陜西在空間關聯網絡中處于絕對核心位置,對農業生產要素的支配作用較強;吉林、海南和青海等地區在網絡中處于絕對邊緣位置。4)地理鄰接關系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空間關聯性具有正向影響,農業結構差異和要素產出水平差異等因素具有負向影響。本文為從整體上把握和提升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發文機構: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關鍵詞: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空間關聯網絡結構驅動因素agriculture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spatial correlationnetwork structuredriving factors
分類號: F323.3[經濟管理—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