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齊松,羅志軍,陳瑤瑤,趙杰,林曉霞
摘要:快速城市化使生態斑塊破碎化加劇,生態網絡的構建能改善生態斑塊間景觀連通性,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持生態服務功能具有重要意義。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為例,運用形態學空間格局(MSPA)方法和景觀連通性評價識別生態源地,并利用最小路徑方法和GIS,考慮地形、景觀類型和人類活動干擾的影響模擬生態廊道,然后利用重力模型判斷生態廊道的重要性,最后運用水文分析,結合生態廊道交匯點確定生態節點,從而構建研究區生態網絡,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生態網絡優化建議。結果表明:袁州區生態源地集中分布在南北區域,中部地區綜合阻力高、景觀連通性低;研究區生態廊道45條,其中重要廊道15條,主要分布在研究區北部,重要廊道1-2與4-5應優先進行保護;林地與耕地是生態廊道的主要組成部分。研究結果能為袁州區在未來用地空間上協調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對其他快速城市化地區生態網絡構建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發文機構:江西農業大學國土資源與環境學院 江西省鄱陽湖流域農業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 袁州區農業農村局
關鍵詞:生態網絡MSPA最小路徑景觀連通性生態廊道ecological networkMSPAleast-cost path methodlandscape connectivityecological corridor
分類號: X171.4[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