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大元,張雪梅,岳躍民,王克林,鄒冬生
摘要:廣西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植被退化嚴重,石漠化問題突出。隨著一系列生態保護與建設措施的實施,廣西植被已逐漸恢復,石漠化面積擴張趨勢已得到控制。深入了解廣西植被覆蓋演變特征及其主導因素可為新一輪石漠化治理工程實施提供科學依據。本研究基于1982-2015年GIMMS NDVI3g生長季NDVI(the growing season GSN)數據和1982-2016年AVHRR VCF數據,分析廣西植被時空變化特征,同時結合氣候、土壤以及人類活動等因素,運用地理探測器模型,探究自然和人文因素對區域尺度植被覆蓋變化影響的空間差異。結果表明,1982-2015年廣西植被,尤其是林地面積比例呈增加趨勢,裸地面積比例呈減少趨勢;廣西北部、西北部的植被覆蓋顯著高于廣西中部和東南部經濟活動較強的區域;影響植被變化的綜合因素主要包括交通通達度、氣候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土壤養分等,其中,社會經濟條件對植被和裸地空間分異的解釋率分別為20.49%和21.27%,其次為交通通達度、氣候條件和土壤養分;植被與裸地在空間上呈顯著負相關(R=-0.65,P<0.01),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植被和裸地空間分布的主導因素。
發文機構: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亞熱帶農業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
關鍵詞:喀斯特生態系統植被變化自然因素社會經濟條件地理探測器karst ecosystemvegetation changenatural factorssocio-economic conditionGeo-detector
分類號: Q948[生物學—植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