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美文,王勇,李波,周訓軍
摘要:以“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思維處理當今社會遇到的各類問題是維持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鼠類是地球上種類與數量最多的哺乳動物,雖在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種類對社會經濟和人類健康會產生危害,有效控制害鼠種群數量是很有必要的。基于“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思維,分析影響洞庭湖區主要害鼠群落結構及其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探討有效的控制策略。結果表明,害鼠受本身生物學特性以及所處環境自然因素的影響,種群數量呈現出一定的季節動態和年度動態;同時,當地的洪澇災害、人工滅鼠、農房結構變化、農業生產活動、重大社會生態工程等的影響在一定時期也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導致鼠類群落演替發生較大變化關鍵因素。近期而言,退田還湖和三峽工程對洞庭湖洲灘的鼠類群落均有非常明顯的影響,農田的一些種類大量侵入洲灘生境。因此害鼠的成災原因上有社會的、經濟的、自然的因素。據此,在鼠害大面積暴發的情況下提出的“全棲息地毒鼠技術”,以及源于洞庭湖區東方田鼠生態學特性和暴發成災機理的“阻斷遷移通路”防治方法,均是適合于洞庭湖區域當時社會、經濟、自然條件的鼠害治理實用技術,比單純化學滅鼠方法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明顯地提升和改善。
發文機構: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亞熱帶農業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
關鍵詞: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鼠類群落種群數量管理洞庭湖區social-economical-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rodentcommunitypopulation controlDongting Lake region
分類號: Q958.1[生物學—動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