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現代化研究 · 2018年第5期875-882,共8頁

    稻魚種養型農場的特征與效應分析

    作者:王晨,胡亮亮,唐建軍,郭梁,任偉征,丁麗蓮,懷燕,王岳鈞,陳欣

    摘要:稻魚系統是將水稻栽培與水產養殖結合起來,以獲得更多量和更多樣化的食物、更友好的環境的一種種養結合模式。稻魚系統在我國歷史悠久,2000年以來發展迅速,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和多樣化的稻魚系統經營模式。本文以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起來的多類型稻魚型農場為研究對象,采用成對比較法,從農場基本情況、水稻產量與水產產量、氮肥與農藥使用、經濟總產出等方面進行了特征分析,探討了稻魚種養的綜合效應。結果表明:調查的153個稻魚種養型農場主要為稻鯉、稻鱉、稻蝦、稻蟹和稻鰍共5種類型,90%的農場的土地規模主要分布在1-50hm^2之間,46.6%的農場以專業合作社形式經營,而家庭農場經營形式占29.4%,農業公司占24%;農場經營者平均年齡為44歲,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學歷占97.2%。與常規水稻單作農場相比,稻魚種養型農場的水稻產量表現為增產或穩產效應,同時產出一定數量水產品,平均水產品產量為(1.19±0.08)t/hm^2。稻魚種養型農場氮肥平均投入為(128.40±8.03)kgN/hm^2,比水稻單作模式平均減少33.63%;農藥平均投入(6.21±0.62)kga.i./hm^2,比水稻單作模式平均減少59.73%。稻魚種養型農場總經濟產出平均為(6.98±4.12)萬元/hm^2,不同模式間差異較大;與水稻單作經濟產出(2.60±0.34)萬元/hm^2相比,稻鯉、稻鱉、稻蝦、稻蟹和稻鰍總經濟產出分別增加效益205%、78%、156%、710%和480%。稻魚種養型農場總投入產出比為0.47±0.16,顯著低于水稻單作模式總投入產出比0.66±0.17。研究表明,以農場為載體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起來的稻魚系統,采用標準化技術和產業化經營能使稻魚系統的效應大大提高,也有利于稻魚共生產業的健康發展。

    發文機構: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

    關鍵詞:稻魚系統農場水稻產量氮肥投入農藥使用經濟總產出rice-fish integrated systemfarmrice yieldnitrogen inputpesticide inputeconomic output

    分類號: S964.2[農業科學—水產養殖][農業科學—水產科學]

    注:學術社僅提供期刊論文索引,查看正文請前往相應的收錄平臺查閱
    相關文章
    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