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現代化研究 · 2018年第4期591-600,共10頁

    農業機械化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產出效應、結構效應和外溢效應

    作者:劉超,朱滿德,陳其蘭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迅速,農機總動力顯著增長,農機結構不斷優化,機械化作業水平快速提高。作為一種高效的勞動節約型技術,農業機械化提高了糧食生產的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同時推動了要素投入結構優化和種植結構調整,使部分區域種植結構呈“趨同化”“趨糧化”發展;促進了種糧主體、農機投資和農機作業服務主體、兼業和轉移就業人員等多方式增收。通過農業機械化投資,以投資鎖定效應、沉淀成本促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和糧食規模經營;并以勞動節約、效率提升實現了節本增效,提升了糧食基礎競爭力,推動了農業技術進步和發展方式轉變。農業機械化的產出效應、結構效應和外溢效應已經深刻影響我國農業發展格局。因此,加大對農業機械化技術研發、應用和推廣的支持,對農機具購置和農機生產作業服務予以補貼,不失為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現代化的一種可選路徑。

    發文機構:貴州師范學院經濟與政治學院 貴州大學中國喀斯特地區鄉村振興研究院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糧食生產勞動節約型技術產出效應結構效應外溢效應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grain productionlabor-saving technologyoutput effectstructure effectspillover effect

    分類號: F323.3[經濟管理—產業經濟]F325.1

    注:學術社僅提供期刊論文索引,查看正文請前往相應的收錄平臺查閱
    相關文章
    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