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青山,歐陽運東,肖孔操,陳浩,李德軍
摘要:硝化與反硝化是氮素生物地化循環的兩個關鍵過程,同氮素有效性、氮流失及大氣與水體質量安全等緊密相關。采用空間代替時間的方法,選擇桂西北喀斯特峰叢洼地植被恢復三個典型階段植被群落為研究對象,以耕作旱地為參照,分析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硝化與反硝化潛勢,探討植被恢復對土壤硝化與反硝化潛勢的影響及其內在機制。結果表明,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硝化和反硝化潛勢存在顯著差異,硝化潛勢均值在18.78-49.08 mg N/(kg.d)之間,具體表現為次生林〉旱地≈灌叢≈草叢;反硝化潛勢均值在4.09-15.43 mg N/(kg.d)之間,具體表現為次生林≈旱地〉草叢≈灌叢。總體上,土壤硝化潛勢要大于反硝化潛勢,且均是植被演替后期階段(次生林)顯著高于早初期階段(草—灌叢),草叢和灌叢之間無顯著差異性。土壤硝化和反硝化潛勢與有機碳(SOC)、硝態氮含量均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P〈0.01),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分別呈顯著(P〈0.05)和極顯著正相關關系(P〈0.01)。研究表明,SOC、硝態氮含量、SMBN是影響喀斯特峰叢洼地土壤硝化和反硝化潛勢的關鍵共性因子。
發文機構: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湖南省邵陽市第二中學 中國科學院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 中國科學院大學
關鍵詞:植被恢復氮循環硝化潛勢反硝化潛勢峰叢洼地喀斯特vegetation restorationnitrogen cyclingnitrification potentialdenitrification potentialpeak cluster anddepressionKarst
分類號: S154.1[農業科學—土壤學][農業科學—農業基礎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