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禹樸家,范高華,韓可欣,周道瑋
摘要:土壤質量評價是分析土壤管理措施對土壤質量影響的最重要的手段。以松嫩平原草地為對象,分析玉米地、苜蓿地、自然恢復草地、羊草地和羊草割草地5種利用方式短期(4年)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過氧化氫酶、脲酶、蔗糖酶和堿性磷酸酶活性的變化,采用土壤質量指數法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肥力質量進行定量評價,探討基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酶活性指標的土壤肥力質量變化的原因。結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具有極顯著(P〈0.01)的影響,而對過氧化氫酶活性和堿性磷酸酶活性沒有顯著影響。草地恢復明顯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與土壤酶的活性,其中蔗糖酶活性增加幅度最大,4種草地利用方式的敏感性指數均大于1.94,響應最敏感,而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增加幅度最小,4種草地利用方式的敏感性指數均小于1.13,響應最差。苜蓿地、自然恢復草地、羊草地和羊草割草地中分別有4個、3個、2個和1個土壤微生物指標的敏感性指數大于1.5,研究區內種植苜蓿對土壤微生物指標的改善作用最大。線性與非線性土壤質量指數間具有極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表明它們均能準確的反映出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肥力質量的影響。草地恢復顯著提高了研究區內的土壤肥力質量,其中苜蓿地的土壤質量指數最高,其線性和非線性土壤質量指數分別為0.89和0.60,自然恢復草地、羊草割草地和羊草地次之,玉米地最低,其線性和非線性土壤質量指數僅為0.55和0.30。研究表明,在松嫩平原土壤條件較差的地區種植苜蓿可能是改善土壤肥力質量最佳的利用方式之一。
發文機構: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新疆農業大學草業與環境科學學院
關鍵詞: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酶活性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質量指數敏感性指數草地松嫩平原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soil enzyme activitiesland use typesoil quality indexsensitivity indexgrasslandSongnen Plain
分類號: S154[農業科學—土壤學][農業科學—農業基礎科學]S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