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現代化研究 · 2017年第3期519-526,共8頁

    黃河流域2001—2013年生境適宜性變化研究

    作者:范擎宇,何福紅,王濤,陳坤,李鵬

    摘要:生境適宜性評價是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與關鍵,對實現流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選取土地利用類型、海拔高程、坡度、距保護區距離、距道路距離和距水源距離作為指標因子,利用基于加速遺傳算法的層次分析法(AGA-AHP)計算各指標因子的權重,構建生境適宜性評價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model, HSI),對黃河流域2001—2013年間的生境適宜性進行評價。結果表明:距保護區距離指標因子對黃河流域的生境適宜性影響最大,土地利用類型指標因子次之,高程和坡度因子最小;從整體分布來看,黃河源頭及中游生境適宜性較高,黃河上游蘭州至頭道拐一帶以及黃河下游三門峽以下的區域生境適宜性則相對較低;從變化趨勢來看,2013年黃河流域的整體生境質量要優于2001年,處于上升趨勢;其中生境適宜性變好的區域面積為1.25×10^5 km^2,占15.8%,主要集中在河套平原、黃土高原、關中平原西部、西北部和黃河三角洲;生境適宜性變差的區域面積為6.43×10^4 km^2,占8.1%,主要集中在鄂爾多斯高原中西部、關中平原中部和寧夏平原中南部。

    發文機構:魯東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關鍵詞:黃河流域加速遺傳算法生境適宜性生境適宜性評價模型Yellow River BasinAccelerating Genetic Algorithmhabitat suitability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model

    分類號: Q958.1[生物學—動物學]

    注:學術社僅提供期刊論文索引,查看正文請前往相應的收錄平臺查閱
    相關文章
    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