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蓓,周萍,童成立,肖和艾,楊友才,吳金水
摘要:以位于亞熱帶丘陵區紅壤的桃源縣為例,通過對1979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和2011年實地采樣分析的表層(0-20cm)土壤有機碳數據進行對比,分析近32年來林地、稻田、旱地等幾種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機碳(SOC)的變化。結果表明,1979年研究區林地、稻田和旱地SOC含量平均值分別為13.10g/kg、14.15g/kg和11.17g/kg,2011年分別為18.28g/kg、18.89g/kg和12.19g/kg,近32年來稻田、林地和旱地土壤SOC含量分別增加了40%、33%和9%,以林地和稻田土壤的SOC增幅較大,而旱地土壤的增幅明顯較小。林地、稻田和旱地土壤的平均SOC密度分別從1979年的32.82t/hm^2、33.62t/hm^2和28.99t/hm^2增加到2011年的44.39t/hm^2、43.50t/hm^2和33.53t/hm^2,增長幅度分別為35%、29%和16%,增長速率分別為0.36t/(hm^2.a)、0.31t/(hm^2.a)和0.14t/(hm^2.a),也是以林地和稻田土壤的增長幅度相對較高,分別是旱地土壤的2.6倍和2.2倍。可見,過去32年來亞熱帶丘陵區紅壤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均表現為“碳匯”模式,在不同程度上貢獻于該地區較強的有機碳積累,其中以林地和稻田土壤的貢獻能力最強。
發文機構: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亞熱帶農業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
關鍵詞:土壤有機碳碳密度紅壤土地利用區域尺度時間尺度soil organic carboncarbon densityred soilland useregional scaletime scale
分類號: X144[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