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海波,梁月明,馮書珍,趙紫薇,蘇以榮,何尋陽
摘要:為合理利用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促進喀斯特退化土地植被恢復,采用形態學方法研究了土壤類型(石灰土和黃壤)和宿主植物種類(紫彈樹(Celtis biondii Pamp)、紅錐(Castanopsis hystrix)和單性木蘭(Kmeria septentrionalis Dandy))對AM真菌群落結構的影響。研究共分離鑒定了2屬14種AM真菌,其中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是石灰土和黃壤共有的優勢種,石灰土特有的AM真菌包括地球囊霉(G.geosporum)、白色球囊霉(G.albidum)、雙型球囊霉(G.ambisporum)、象牙白球囊霉(G.eburneum)和細凹無梗囊霉(G.scrobiculata),而波狀無梗囊霉(A.undulata)是黃壤特有的AM真菌。土壤類型對AM真菌孢子密度,Shannon多樣性指數以及侵染率具有顯著影響;宿主植物種類與AM真菌Shannon多樣性指數呈顯著相關。石灰土紫彈樹和單性木蘭根際土AM真菌孢子豐度顯著高于黃壤相同植物的,而紅錐無顯著差異;石灰土紫彈樹和紅錐的AM真菌物種豐富度及Shannon多樣性指數均高于黃壤同種植物的。土壤類型對AM真菌孢子密度、物種豐富度、Shannon多樣性指數和侵染率均有顯著影響,對均勻度指數也有顯著影響;植物種類對Shannon多樣性指數有顯著影響,且AM真菌物種豐富度、Shannon多樣性指數和侵染率受土壤類型與植物種類交互作用的顯著影響;土壤p H和全鉀含量對AM真菌群落影響顯著。因此,利用AM真菌促進喀斯特植物定植生長與植被恢復過程中,應該考慮喀斯特土壤AM真菌具有區域特異性和物種偏好性。
發文機構: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亞熱帶農業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 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
關鍵詞:叢枝菌根真菌喀斯特根際土土壤類型宿主植物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fungiKarstrhizosphere soilsoil typehost plant,
分類號: S154.3[農業科學—土壤學][農業科學—農業基礎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