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藝萍,夏衛生,黃道友,林佳慶
摘要:利用量化統計方法對長沙市芙蓉區、天心區、岳麓區、開福區、雨花區、望城區現階段人類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產生的碳排放與植被碳吸收量進行比較,探討各區碳吸收率的差異性。結果表明,雨花區的碳排放最大,占全市的24.77%;而芙蓉區和天心區碳吸收率最小,分別只有1.87%和12.08%。相對而言,望城區和岳麓區的碳平衡保持最好。全市碳吸收率僅為48.16%。若要達到市區整體的碳收支平衡,還需增加84297.32 hm^2林地以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按長沙市經濟發展規劃,2020年要維持目前48.16%的碳吸收率,在綠地結構不變的前提下,必須要增加更多綠地面積,全市綠地覆蓋率需達到94.99%以上。這就需要對植被結構進行優化,并降低能耗,增加綠化率至60%,并在市外預留134099.02 hm^2林地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
發文機構: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關鍵詞:碳收支平衡空間差異城區長沙balance of carbon budgetspatial differenceurban districtChangsha
分類號: X502[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