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先分析了農業適應性的概念和內涵,然后,以衡陽盆地為例,分析了農業生態環境脆弱性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農業適應性對策。適應性對策包括三個方面:蓄水方面,修復和興建各類水利設施,蓄洪濟旱,調節...
本文首先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24個糧食主產區2009年的農田水利設施配置效率進行分析和評價,然后運用Malmquist指數方法對2003-2009年24個主產區的序列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2009...
分析糧食生產過程中的不協調性,對促進主產區糧食生產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利用糧食生產統計數據,對糧食生產的時序動態和空間變化進行的分析表明,糧食產量的大幅度增長主要依賴于糧食單產的提高,土地...
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是我國農業加快轉變生產方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發展"兩型農業"根源,通過與傳統農業比較研究,系統分析了"兩型農業"的科學內涵、本質特征和發展模式。認為"...
5月4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四次(擴大)會議在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會議由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傅伯杰院士主持,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煥春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劉...
新疆農業機械化在"十一·五"期間獲得了長足發展,但仍存在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平衡等突出問題。新疆農業機械化發展對農機需求具有空間大、多樣化、大型化、高性能、經濟型等特征。從農機供給的品質、數量、價格等方...
本文以縣域為基本空間單元,以2000-2008年各空間單元的截面和時序數據為例,從綜合農業區的角度,運用Theil系數及其嵌套分解法、空間相關模型等,結合GIS技術,探討了江西省農業經濟差異的動態變化...
4月19日,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等單位承擔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桂西巖溶丘陵區石山綜合治理與生態農業技術集成與示范”在北京通過驗收。...
規劃建設黃河上游經濟帶是促進甘青寧三省建立區域優勢互補機制,解決地區經濟凹陷、縮小發展差距,實現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戰略選擇。本文立足三省實際,從政策、區位、資源、能源、交通、生態優勢條件分析入手,探討...
基于湖北省2009年縣域經濟發展數據,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間分析等方法,對縣域經濟發展的空間特征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湖北省縣域經濟呈現"雙核結構""、金字塔結構""、圈層結構"和"點-軸結構"空間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