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春天,交織著緊張與郁悶的氛圍。即將涌出校門的十幾萬大學生捂著大口罩,急急忙忙地奔走于各公司、企業間。而一些勇敢的“驕子”未循“找一個單位領一份薪水”的常規,選擇了“創業”這樣一條充滿荊棘的...
當排完2003年12月號最后一篇文章、最后一幅圖片,當經過第174次生命蛻變(每一期雜志出版不都是她新生命的誕生嗎?),《上海工商》的最后一期大樣在總編輯筆下簽發付印時,我們終于不得不懷著復雜的心情,...
...
...
...
400多個加盟創業投資項目集粹一堂.300多家企業現場接受咨詢,還有投資專家進行具體的創業指導。這樣的機會對于熱哀于“淘金”的上海人來說顯然并不是很多,所以當上海開業指導服務中心主辦的2003年405...
...
創新是大學生創業的亮點,然而對于個剛起步的企業或個人來說,開發一個新產品的周期實在太長,而成熟產品的市場競爭程度很高,如何從中找出一個既有市場,投入市場周期又短的產品,這是創業大學生的第一項修煉。...
...
30歲的邵軍壓根就沒有想到自己會和泥土打上交道。就在兩年前,他還是一家高科技股份制公司的股東之一,同時兼著這家公司的供銷業務,每月的工資加年終分紅.日子過得相當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