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增文,Antoinette Hetzler
摘要:新農保制度實施以來,其福利效應和社會認同度是否已經超過了“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保障模式作用呢?本文基于中國15省(區、市)38縣的調查數據,對“養兒防老”及宗族網絡所提供的傳統互助養老模式和新農保制度的社會認同度做了經驗分析。研究發現,有三種不同性質的認同傾向——“分化性”、“鐘擺性”和“固守性”,“固守性”傾向占了主導。筆者探尋了導致“養兒防老”及宗族網絡所提供的互助養老模式與新農保制度社會認同度差異的關鍵性因素——60歲后領取的養老金額度、新農保制度與傳統“養兒防老”及宗族網絡所提供的互助養老保障收益的差值、地方政府對投入水平、養老費用負擔減輕程度和生活提升狀況。這些因素透視出了中國農村居民對新農保制度社會認同的群體差異性和利益目標的即期性導向。鑒于此,本文認為,提高農村居民對新農保制度社會認同度的關鍵在于提升制度的“水平”覆蓋率及制度替代率。
發文機構: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華南農業大學社會調查中心 瑞典隆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關鍵詞:新農保制度養兒防老社會認同度宗族網絡
分類號: F842.67[經濟管理—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