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20年第2期15-31,共17頁

    生態農業與新生產主義鄉村的型構——江西垣村的田野調查

    作者:盧成仁

    摘要:鄉村社會學研究"去農業化"的趨勢,帶來了農業研究與鄉村研究的二元分立。同時,生產主義、后生產主義和多功能鄉村概念,不僅是對西方國家鄉村轉型與變遷過程的理論抽象,"農民的終結""農業的終結"也成為邏輯推演的必然結果。文章以江西垣村生態農業的田野調查為基礎,主要討論三個問題:(1)如何重新將農業與鄉村結合起來分析;(2)新生產主義鄉村如何可能;(3)生態農業發展帶來的理論命題及其挑戰。生態農業技術和產量、合作社的生產組織過程、生產端中心的產消連接、新型城鄉關系形塑、鄉村社會運作及與國家關系六個層面上出現的新變化、新組合,使新生產主義鄉村成為中國鄉村一種極為重要的(新的)發展類型與形態。如何面對生態農業對農業種植與鄉村社會的重塑,如何面對中國社會食物需求上的轉型及其引發的對鄉村與農業和廣義城鄉關系的重新定義和塑造,是生態農業帶來的理論命題及研究上的挑戰。文章以中國鄉村實踐案例的分析和抽象,提示鄉村轉型一種重要發展類型和形態之外,豐富和推進鄉村社會學對農業與鄉村關系的再認識。

    發文機構:浙江財經大學社會工作系

    關鍵詞:生態農業新生產主義鄉村產消連接城鄉關系村落社會Ecological agricultureNew producerism village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connectionsUrban-rural rela-tionsVillage society

    分類號: F32[經濟管理—產業經濟]

    注:學術社僅提供期刊論文索引,查看正文請前往相應的收錄平臺查閱
    相關文章
    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