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農業 · 2020年第4期67-78,92,共13頁

    宋、明、清至民國時期“流民圖”及其歷史價值

    作者:李冀寧

    摘要:在我國,以繪畫形式來表現各種流民活動的實踐始于北宋,主要有孤本奏疏、刊印傳布和私藏買賣三種問世途徑。后經明清時期大力仿效推廣,"流民圖"內容不斷豐富,既常關注世間災饉百態,也悉心刻繪災害事件、流民形象以及救賑舉措等方面。這種圖文并茂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一方面革新擴充了我國古代災荒文獻書寫慣式,另一方面利于發揮勸賑募災等多種社會效用,價值重大,影響深遠。

    發文機構: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

    關鍵詞:“流民圖”流民明清時期災荒價值及影響The"refugee map"RefugeeMing and Qing DynastiesFamineValue and impact

    分類號: G63[文化科學—教育學]

    注:學術社僅提供期刊論文索引,查看正文請前往相應的收錄平臺查閱
    相關文章
    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