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的行為能力是土地產權實施的重要方面。以行為能力理論為基礎,采用全國26省(市)農戶調查的數據,構建了一個由3類能力與5類農戶組成的"3×5"的分析模型,測度和分析不同農戶在土地產權實施中行為能力。...
促進農地流轉、維護農民地權的政策導向明確,但適應城鎮化進程,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有序流轉需要理性的抉策。農地流轉市場培育需要政策扶持,其良性運行需要法制保障。鑒于相關立法設計同農地流轉政策目標與現實運行機...
產權制度是一種基礎性的經濟制度,但產權的不同形成方式隱含著不同的強度。產權強度決定著產權實施,是政府代理下的國家法律賦權、社會規范與產權主體行為能力的函數。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重點在于改善法律賦權的非...
基于產權強度的理論框架,結合農戶資源稟賦特征,采用Ordered Probit概率模型實證分析了影響農戶征地補償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并揭示其政策含義。研究表明:產權強度各維度和農戶資源稟賦對農地征收滿意...
工商業資本下鄉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且"工商業資本大量進入農業是‘雙刃劍’",社會各界反響強烈。目前只有政策上作了較為原則的規定,政策缺乏剛性和強制效力。必須依靠法律手段,運用強有力的法律武器和通過健...
...
運用Logistic模型對全國890個樣本農戶的調查結果進行實證分析,揭示農戶的農地產權認知、行為能力、稟賦特征及農地流轉特征對簽約行為的影響。研究表明:農戶對農地排他權的認知、農戶的交易能力、非農就...
適時回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變革要求,是我國《土地管理法》3次修訂的內在動因。社會管理創新背景下,正在進行的第四次修訂有了更多的時代要求。農村土地流轉作為土地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在整個社會轉型和管理創新...
通過文獻研究,討論土地細碎化的內涵及其形成原因,發現對于土地細碎化與土地生產效率關系的研究主要采用地塊大小和地塊數量2個指標,來自世界各地的經驗研究結果顯示,農戶擁有的地塊數量對土地生產效率具有負面作...
轉基因食品的各種爭論和分歧,歸根結底是社會評價問題.公眾作為社會評價的重要主體,參與轉基因食品的社會評價的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我國公眾參與轉基因食品的社會評價存在以下問題:社會評價主體在觀念上認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