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20年第6期105-114,共10頁

    生存需求、政策引導、經濟轉型與技術革新:明清蘇南生態農業的發展動因探析

    作者:冷鵬

    摘要:在明清人口與資源逆向演進的背景下,蘇南地區的精耕細作、集約經營,及輪作復種和間作套種的多熟制趨于完善,重視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和土地的用養結合,形成了以湖桑、湖羊為核心的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其原因可以從四個方面解讀:首先,人口壓力下的積極探索無疑是生態農業產生的最大動因。其次,政策引導為生態農業提供契機,“植樹營林”政策和“一條鞭法”稅制改革政策促使經營理念從單一性向多元化轉變,美洲作物的引種推廣和稅制改革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推動了農業資源整合和產業結構重組。再次,農業商品化提升了資源的集約利用程度,出現了專業化的蠶桑區、棉作區、水產養殖區和水生蔬菜種植區,輪作復種和間作套種的多熟制體現了生態農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多元化。最后,湖桑、湖羊以及土壤管理技術體系的完善,奠定了蘇南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

    發文機構: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

    關鍵詞:蘇南地區生態農業集約經營桑基魚塘多熟制South JiangsuEcological AgricultureIntensive OperationSankey Fish PondMultiple Cropping System

    分類號: S-09[歷史地理—中國史]K207

    注:學術社僅提供期刊論文索引,查看正文請前往相應的收錄平臺查閱
    相關文章
    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