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明,姚昕言,袁旋宇
摘要:生態扶貧并非是若干政策的機械組合,而是多種政策舉措、多方社會力量、多個措施對象形成的復雜系統,其內部各環節之間的互動構成了生態扶貧的內在循環機制。生態扶貧內在循環主要由生態資源、經濟效益與脫貧成效三個部分組成,各部分兩兩之間都存在相應轉化機制,提高各部分之間的轉換效率將加強生態扶貧內在循環,從而利于生態扶貧工作的可持續推進。基于貴州省多地實踐調研的經驗總結,本文提出當前可從以下途徑優化生態扶貧內生循環機制,提升各部分間轉換效率,以期實現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的雙贏。第一,提高生態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變現,具體措施包括合理構建主導生態產業體系,以及延長產業價值鏈與加強產業間協同;第二,創新生態建設參與激勵,宏觀上結合生態補償、生態產業發展等措施為參與生態建設的貧困人口提供相應報酬,微觀上善于利用正向激勵機制提高民眾的環保自覺性;第三,推動生態搬遷以騰置資源,抓好“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三個環節的要點以保障遷出地生態資源恢復和移民脫貧致富兩大目標的實現。
發文機構: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光華管理學院
關鍵詞:生態扶貧內生循環機制生態建設生態補償易地搬遷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Internal Circulation MechanismEcological EnhancementEcological CompensationEcological Relocation
分類號: C912.82[經濟管理][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