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例娜,李裕元,石輝,鄒剛華,余紅兵,肖潤林,吳金水
摘要:以亞熱帶紅壤小流域為研究區域,選取2m底寬、1m深的小型農田排水溝渠,種植美人蕉(Cannaindica)、狐尾藻(Myriophy Uumspicatum)、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燈心草(Juncuseffusus)、銅錢草(Hydrocotyle vulgaris)、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等6種多年生水生植物,研究了農業面源污染的生態阻控技術措施及其效果。結果表明,6種水生植物的生態阻控效果差異顯著(P〈0.01),其生物量變化范圍為0.58kg/m2-2.32kg/m2,其中以美人蕉為最大,水芹菜到夏季后進入休眠期,其生物量最低。植物體地上部N、P含量(干基)變化范圍分別為N8.06s/ks~16.39g/kg和P1.34s/ks~3.82g/kg,地下部分N、P含量變化范圍分別為N5.83g/kg-10.80g/ks和P1.34g/kg-3.35g/kg。從生態攔截效果來看,以美人蕉對N的富集能力最強,達到23.90g/m2,而黑三棱對P的富集能力最強(4.04g/m2)。總的來講,美入蕉和黑三棱在試驗區具有明顯的N、P生態攔截優勢,其地上植株還可用作草食性動物的飼料,或者生物質覆蓋還田,實現N、P資源循環利用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
發文機構: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亞熱帶農業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 湖南城市學院
關鍵詞:水生植物生態阻控生態溝渠NP流失南方丘陵區aquatic plantecological interceptionecological ditch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hilly area of Southern China
分類號: S143[農業科學—肥料學][農業科學—農業基礎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