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農民工的主體,該群體具有一些不同于傳統農民工的新特征:平均年齡與初次外出務工年齡較低,未婚者居多;受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水平相對傳統農民工有所提高;偏向于選擇勞動環境和就業條件更好的...
生態移民是實現扶貧開發與保護生態環境雙贏的必然選擇。寧夏西海固地區是我國六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這里自然條件惡劣,長期面臨著貧困與生態環境的雙重壓力。寧夏在"十二.五"期間實施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生...
中部地區是我國糧食主產區,1978-2008年其糧食產量占全國比重平均為30.33%。運用改革開放以來中部地區糧食生產的相關數據,采用糧食生產波動指數,對中部地區糧食生產的波動特性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
從耕地變化的角度,分析江蘇省糧食生產地域分化過程:1990~-2009年,在總量相對平衡下,江蘇省糧食生產格局從地區平衡自給轉向糧食余缺不均高度分化狀態。耕地數量減少和耕地用途變更,直接導致蘇南地區糧...
糧食市場化改革以來,我國逐漸形成了以價格干預機制和儲備制度為核心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切實保護了種糧農民利益、保持了糧食市場穩定、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宏觀調控機制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逐步暴露出一些問題...
河南省是產糧大省,糧食生產對國家糧食安全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戰略途徑研究為河南省糧食生產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對于全國糧食生產也有借鑒意義。通過對河南省糧食產量的現狀與動態進行分析,...
本文以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的6個鄉鎮為例,運用回歸統計原理和數學擬合方法建立脅迫閾值模型并求取脅迫閾值,然后通過脅迫閾值,選取1988、1999、2005三個時間段作為時間研究點,分別從時間序列和空間序...
本文從我國的基本國情、人類發展需求、生態環境、技術進步,闡述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拓展的現代農業的多功能性。論述了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協調發展關系:即從現代農業發展的內涵和形態特征、農業食...
5月26日至28日,由趙其國院士和傅家謨院士領銜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與治理對策”院士專家咨詢組在湖南調研考察。來自中科院的南京土壤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阱及農...
7月6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首屆學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中國科學院資環局副局長馮仁國和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水庫司周維副司長等領導蒞臨會議指導。會議由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