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文軒,王付敏
摘要: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結構的變化表現在收入來源、收入階層及區域3個維度。在收入來源方面,工資性收入穩定快速增長,進而逐漸取代經營性收入成為對增收貢獻度最大的收入來源;在收入階層方面,低收入戶和中等偏下戶收入增長偏慢,低收入戶與高收入戶的增收動力結構差異明顯;在區域方面,各地農民增收動力結構呈現出不同模式,收入增速地區差距較大并由此影響到區域收入不平等的變動。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結構性特征的形成,是城市化與工業化、農業發展方式、農民自身稟賦、“三農”政策、區域發展格局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通過對農民收入增長的結構性分析,既能總結農民增收的規律與經驗,也揭示出農民增收中存在的財產性收入貢獻度低、分配公平性不足等問題和矛盾。今后需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變化,著力增強農民增收的可持續性與公平性。
發文機構: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發展研究院
關鍵詞:農民增收結構性特征增收動力結構可持續性公平性income growth of farmers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dynamic structure of income growthsustain-abilityequity
分類號: F323.6[經濟管理—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