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志勝
摘要:精準扶貧領域貧困農民的主體性不僅是脫貧攻堅的內源動力,也是精準扶貧的價值依歸。貧困農民主體性的缺失會在某些方面阻礙扶貧攻堅進程,其缺失的原因具有多重性,“精神貧困”當屬主觀因素中的首要根源。“精神貧困”使他們思想觀念保守、脫貧志氣不足、人生目標模糊,且這三方面均不同程度上導致其主體性缺失。唯有精神扶貧與物質扶貧同時著力、良性互動,以重塑貧困農民的主體性,才能激活他們致富奔小康的強烈渴望和內生動力,并激勵他們主動承擔起脫貧攻堅的主體責任。作為精準扶貧的題中應有之義,精神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需“扶心扶志”與“扶知扶智”并舉,且“正向發力”,激發貧困農民的自覺性和自主性以使其自主、自信,提高貧困農民能動性與創造性以使其自立、自強,進而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向縱深發展。
發文機構: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關鍵詞:精準扶貧貧困農民主體性精神扶貧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the poor peasantssubjectivity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分類號: F320[經濟管理—產業經濟]F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