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禹思恬,周建波,梁銀鶴
摘要: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出現了一次關于"何以立國"的爭論,爭論的核心是"以工立國"還是"以農立國"。此次爭論包括了耳熟能詳的一些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等社會名流,以章士釗為代表的"守舊派"、梁漱溟、晏陽初等鄉村建設運動者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董時進為代表的"創新派"堅持"以農立國",他們的出發點是中國對于農國地位以及農國精神的維護;吳景超、張培剛、孫倬章則是"以工立國"派的重要擁躉,他們主要著眼于現實,提出只有建立強大的工業基礎才能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此外"非名流"乃至"草根"階級也參與到了論戰中,與他們相比,"名流"論戰者有著更為宏觀、全局性和深層次的把握。傳統認為"工農之爭"的論戰以"以工立國"派的勝利而告終,然而從不同的視角看,"以農立國"的觀點不無道理,甚至對于現階段經濟的發展仍有指導意義。
發文機構: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關鍵詞:民國以農立國以工立國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build a country based on agriculturebuild a country based on industry
分類號: F329[經濟管理—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