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鐵瑛,鄭青
摘要:《論語》和《舊約》均立足于中西古代以畜牧農耕為主的傳統社會,其包含的契約精神與仁愛主張既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也是古代人民對和諧社會的向往與追求,對于中西當代社會的文明發展有著無可比擬的影響力,體現了中西倫理價值觀形成的悠久歷史與傳統。在《舊約》敘事中,上帝給選民的應許之地意味著以畜牧業為主的古代以色列人終于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也意味著原始農業的開始。于是,在這樣一個生產力低下,生產關系簡單的原始農業社會,上帝的言語行為無異于社會規范,并代表著自然法則,其與以色列人之間所立的契約也被等同于律書,并影響了古代近東各民族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但《舊約》在強調社會規范及其約束力的同時,卻忽視了個人的內心修養和人性的塑造。與《舊約》同一時代的《論語》卻恰恰相反地強調了個體修煉的重要性。孔子認為"君子謀道不謀食",故而站在修身養性的角度提倡"克己復禮以為仁",強調了本心修煉對禮和道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論語》和《舊約》蘊含的不同德性觀與傳統社會的農業發展和需求有著密切的關系,兩者的比較不但從根本上解釋了中西傳統道德價值觀差異的歷史文化根源,更是引發了當代社會對德性問題的追溯與思考。
發文機構: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人性德性理性《論語》《舊約》humanitymoral virtuesintellectual virtueThe Old TestamentAnalects of Confucius
分類號: F329[經濟管理—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