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儒,徐嬋娟,鄧悅,姜志德
摘要:基于碳效應視角分析歸納了黃土高原退耕區農戶的現實農業生產模式,通過深入剖析不同模式之間碳效應的差異,再次明確了低碳農業生產模式"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的核心理念。研究表明: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促使黃土高原地區農業土地利用方式和農業生產結構不斷調整、優化,農戶逐漸分化為糧食作物主導型、設施經濟作物主導型、經濟林木主導型、家禽家畜主導型4種類型;農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對不同生產要素進行篩選、組合,逐步形成了11種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的農業生產模式;不同模式之間碳效應、碳密度存在明顯差異,退耕任務對不同模式的碳效應和碳密度具有明顯的影響,退耕規模是影響不同模式碳排放密度差異的重要因素;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是低碳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通過對黃土高原退耕區不同類型農戶農業生產模式的碳效率比較分析,最終農戶的低碳農業生產模式顯化為種養復合循環生產模式、設施有機生態生產模式、旱區節水生產模式、設施養殖循環生產模式4種類型。
發文機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關鍵詞:低碳農業碳效應碳效率黃土高原退耕還林low carbon agriculturecarbon effectcarbon efficiencyLoess Plateau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分類號: F323.1[經濟管理—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