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6年第2期139-148,共10頁

    稻旱關系:中華早期文明形成的農史考察——兼論歷史早期的“華夏”意識

    作者:趙越云,樊志民

    摘要:對中國農業發生、發展和中華早期文明演進的路徑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存在某種一致性與相似性,為系統探索農業與文明之間的相互關系提供了可能性。新石器時代農業發生以來,古代中國南北方各自形成了稻作農業和旱作農業兩種帶有地域性色彩的農業類型,在兩種農業類型之間產生的"稻旱關系"深刻影響了早期文明進程。具體而言: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和黃河流域的旱作農業自其產生之日起便呈現出相互交流跡象,并以新石器時代晚期在秦嶺-淮河一線形成了一片稻旱混作農業區為標志而達到高峰;然而,史前洪水事件與先民平治水土的活動使彼此交流互補的稻旱關系走向分異獨立,與平治水土相伴而生的華夏族對苗蠻族的持續打擊,則使華夏、東夷、苗蠻之間的族群界限明晰化,從而促成了歷史早期"華夏"意識的初步形成。稻旱關系的分異一方面使得史前中國南北格局得以終結,另一方面促成以華夏族為首的"泛北方地區"開始形成,從而為歷史早期廣域王權國家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即稻旱關系對中華文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響。

    發文機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關鍵詞:稻旱關系農業歷史中華文明“華夏”意識廣域王權國家rice-drought relationshipagricultural historyChinese civilizationHuaxia consciousnessexpansive monarchy nation

    分類號: F329[經濟管理—產業經濟]

    注:學術社僅提供期刊論文索引,查看正文請前往相應的收錄平臺查閱
    相關文章
    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