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地區是我國傳統文化起源地之一。地處關中核心地帶的富平縣,底蘊豐厚,歷史文化遺存、傳統村落遍布縣境。美原鎮美原村作為傳統村落文化的代表性村莊,2017年入選陜西省第二批傳統村落。美原是古頻陽縣城的舊...
研究以云南一個少數民族村落Y村為田野點,呈現了村民與地方政府在戶籍身份、土地流轉、產權話語以及農村基層組織更迭等方面的糾葛。研究認為,土地產權話語是集體所有制下村民對土地使用權的宣言,也是現代性背景下...
文章將農地退出分為部分退出、全部退出兩類,利用黃淮海農區816戶農戶調查數據,采用可處理內生性問題的內生Probit模型,估計了農業機械化、土地經營權流轉對農戶農地退出意愿的影響,進行了穩健性檢驗并考...
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對中國社會形成了巨大沖擊。文章利用宏微觀數據,系統梳理了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經濟社會與文化、社區治理和家庭福祉的影響。研究發現:隨著持續近40年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中國宏觀經濟增長、社會保...
在減貧與發展的目標和內容中,教育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教育也被視為實現減貧與發展的重要路徑。教育的反貧困功能實現主要基于教育提升人力資本以及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的理論假定。但現實中的教育和減貧的...
如何改善我國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的發展困境是有效實施精準扶貧、切實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環節。受限于學齡前流動兒童的學前教育政策不健全、家長對兒童早期發展與教育的認識不充分等因素,貧困地區學齡前留守兒童發...
中西方經驗中的"反本"與"反谷"的史實及考古報告顯示,人們并非自愿為農。因此,文章重構了農業起源的問題,將農業與采集漁獵作為兩種競爭性生產模式。問題的核心在于農業是在什么條件下形成的,而這些條件是誰推...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利益格局發生了深刻調整,社會階層不斷分化重組,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社會底層群體[1-2],他們包含了"總是受苦的農民"、"夾縫中生...
本刊為中國農業大學主辦的以關注當代中國鄉村社會問題與文化形態為主旨的綜合性學術類刊物,創刊于1984年,現為雙月刊,136頁/期。本刊以“認識中國社會,關注鄉村發展”為辦刊宗旨,注重刊發基于中國經驗基...
“扶志”一直是世界各國教育扶貧的重要議題。本研究以社會關系網絡的建立與運行機制為核心關切,借助布迪厄的建構結構主義理論分析中國精準扶貧政策對貧困人口教育慣習的影響,討論扶貧政策在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