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純廣,王仲智,楊光,邢力,楊韜,何一葦,李賀
摘要:由蘇北、皖北、豫東、魯南4大板塊組成的淮海經濟區,長期處于經濟發展洼地。目前,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其中北部淮海經濟區的建設將促進該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文章通過引力模型,研究淮海經濟區城市群的空間結構特征。結果表明,淮海經濟區城市綜合質量的變化范圍為218.16~1062.58。在淮海經濟區內,徐州市對其他城市的引力值最高,但是,徐州市與江蘇省、山東省、河南省各城市的斷裂點均值相對較大,而對安徽省各城市的斷裂點均值相對較小,說明徐州市對安徽省各城市的輻射作用不強。綜上得出以下結論:淮海經濟區內各城市發展不均衡,徐州市在淮海經濟區處于中心城市地位,但是徐州市對其他城市吸引能力有限;徐州市與其他各城市間的經濟引力仍存在較大差異;區域內經濟往來和交通網絡還需進一步完善,不僅要充分發揮徐州市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還需利用臨沂、淮安等次中心城市的擴散作用,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一體化發展。
發文機構:江蘇師范大學地理測繪與城鄉規劃學院
關鍵詞:空間格局城市協同發展引力模型淮海經濟區經濟一體化spatial patternurban co-integrated developmentgravity modelHuaihai economic zoneeconomic integration
分類號: F127[經濟管理—世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