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農戶+公司"模式徹底改變了農民在傳統利益鏈中的地位,激發了農民創業的積極性。從商業模式理論和農戶電子商務創業的微觀視角切入,基于全國第一批20個"淘寶村"的一、二手數據,對"互聯網+農戶+公...
基于擴展的計劃行為理論,分別分析了農戶參與合作社意愿和行為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顯著影響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但農戶最終加入合作社的行為取決于農戶的行為態度以及合作社在...
自2009年《食品安全法》頒布至今,我國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事件依舊頻發,《食品安全法》在農村地區的實施效果遠不如城市。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除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和農村居民自身生活習慣等問題外,更主...
村治模式改良既關系到鄉村綜合治理的順利開展,也為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提供制度保障。通過多案例比較分析,研究證實鄉村善治的基礎是對社區經濟資源的有效掌控;利用經濟資源為農業社區提供優質的農村社會化服務將成為...
隨著農民合作社快速發展,其功能在不斷擴展,生產、供銷、信用已經成為農民合作社的主要功能,"三位一體"能有效提高農民收入。為研究農民合作社功能與農民收入的關系,以江西、安徽兩省調研的一手數據為基礎,構建...
關于現代農民本質特征的界定在學界是一個分歧較大的熱點問題。以選擇集視角對現代農民較之傳統農民的本質差異進行高度概括,可以簡化對現代農民的識別。我國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信息社會、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程...
通過對農民合作社形成邏輯的文獻進行梳理,發現伴隨農業生產現代化與規模化發展,農民合作社形成具有必然性,但合作收益共贏只是農民合作社生成的前提條件,并不必然促使農民合作社的產生。現實中,小農基于風險規避...
土地資源異質性是造成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土地利用與管理方式差異的重要原因。在分析土地資源空間異質性形成機理的基礎上,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探討土地資源空間異質性傳導機制,結果表明:自然客體異質和資源屬...
流動人口研究是多年以來的學術熱點所在,我國學術界中存在著將農民工問題"特例化"的現象。在對相關文獻進行述評的基礎上,以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鄉城人口遷移作為對比,從四個方面提出我國的農民工現象在世界上并非很...
在我國農村的土地流轉中,通常存在農戶間的自發流轉與新農村建設用地展現的規劃流轉兩種形式。建立在熟人社會中社會資本基礎上的自發流轉在生活中使得淳樸民風得以維持,與此相對,建立在理性行動基礎之上的規劃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