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黨玉婷
摘要:本文利用中美兩國的投入產出表,通過測算2001--2010年中美18個制造行業進出口貿易的內涵污染及污染結構、中美貿易內涵污染平衡(BEET)和貿易污染條件(PTT),試圖判斷中國在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進行的雙邊貿易中是否成為了“污染避難所”.中國的出口品與來自美國的進口品相比是否更為“骯臟”,并進一步對中美工業品貿易內涵污染進行行業結構分析和效應分解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對BEET的測算發現.中國在中美雙邊貿易中仍為環境赤字國,但中國出口與進口內涵污染的差距在逐漸縮小.中國出口內涵污染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進口內涵污染則未有明顯下降趨勢;通過效應分解進一步發現.因產污系數大幅下降而引致的技術效應有效降低了出口內涵污染,并縮小了中國在雙邊貿易中的環境赤字。而因出口規模擴大引致的規模效應卻顯著增加了中國的環境赤字.進出口結構的改變引致的結構效應對于降低環境赤字的作用并不明顯;通過對PTT的測算發現,中國的出口品要比進口品更具有污染性,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結構要比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結構更為清潔,中國的進出口結構尚需進一步優化。
發文機構:天津理工大學國際工商學院
關鍵詞:中美貿易內涵污染貿易內涵污染平衡貿易污染條件貿易的環境效應Sine-US tradeembodied pollutionBEET (balance of embodied emissions in trade)(pollution terms of trade)the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trade
分類號: F740[經濟管理—國際貿易][經濟管理—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