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業經濟 · 2013年第6期44-56,共13頁

    中國工業的創新模式與績效——基于2003~2011年間行業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

    作者:孫早,宋煒

    摘要:本文從格中克龍“工業創新模式內生于不同階段工業發展特征”的假定出發,進一步引入技術位置變量.利用2003--2011年間按三位碼分類的中國工業行業面板數據.估計了不同創新模式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效應。研究結果顯示:①在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因技術位置大幅前移導致的技術復雜性和學習成本快速上升的影響,相對于模仿創新.自主創新與工業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更為顯著;②以民營企業比重上升為主要特征的工業所有制結構變化對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激勵有正向影響,強化了自主創新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本文的發現表明,由模仿創新轉向以自主創新為主是新時期中國工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工業所有制結構優化能夠改善企業創新努力的配置結構.本質上是有利于轉化進程加快的。產業政策的潛在收益在于,因支撐自主創新的公共服務體系與創新資源配置結構的改善.導致潛在的自主創新溢出效應增大。

    發文機構: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

    關鍵詞:自主創新模仿創新技術位置工業全要素生產率independent innovationsimulating innovationtechnology positionindustr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分類號: F062.9[經濟管理—政治經濟學]

    注:學術社僅提供期刊論文索引,查看正文請前往相應的收錄平臺查閱
    相關文章
    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