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福建閩侯典型冷浸田為例,通過連續兩年定位監測比較的方法,研究了同一小流域冷浸田與非冷浸田(灰泥田)地下水位與農田小氣候生境特征及其差異。結果表明,灰泥田地下水位常年波動較大,且主要發生在地表之下0—...
為探索提高丘陵旱地小麥機播技術應用效果的農藝措施,分別在免耕、旋耕和翻耕條件下,設置秸稈覆蓋和不覆蓋,研究耕作措施對機播小麥播種質量、群體質量和產量的影響及其綜合應用效果。結果表明,旋耕和翻耕的覆種效...
隨著湖泊流域人類活動的加劇,我國湖泊水體污染及流域生態環境退化逐漸加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日益遭受破壞。從流域尺度、社會生態系統層面進行綜合分析,找出流域脆弱性的驅動機制,對于源頭治理湖泊流域水體污染...
以生態足跡理論為基礎,通過構建水資源生態足跡和水資源生態承載力的模型,對寧波市2002—2010年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狀況進行評價。結果表明,2002—2010年寧波市水資源的人均生態足跡保持在O.62...
本文界定了經驗農民和知識農民的概念,分析了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中,經驗農民向知識農民轉型意義、必要性和必然性。對農村勞動力、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第一產業勞動力的文化程度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表...
為了研究緩釋包膜半胱胺對生長肥育豬生長性能和胴體品質的影響,選擇“杜×大×長”三元雜交豬120頭,隨機分為3組進行對比試驗,考察其生產性能、血液理化指標和屠宰性能指標。結果表明:試驗組生長期、肥育期及...
4月25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施爾畏、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來到浙江省嘉興市,考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承擔的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養殖污染控制與水質提升示范工程”。嘉興市黨政領導柴永強...
4月16日至18日,中科院廣州分院副院長張福生、資產財務處副處長彭斌和工程師許平先后考察了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桃源站和環江站。桃源站站長魏文學研究員、環江站站長王克林研究員、科技處處長曾馥平...
美國農業補貼經歷了孕育、誕生與發展、淡化、調整和新發展五個階段,具有補貼投入數額巨大、以“黃箱”補貼為主;側重主要農產品和大農場主;相關法律法規健全,輔助支持政策完善;充分做好前期工作,及時修正和調整...
化石能源模式發展的不可持續,引發了以可再生能源、數字制造及大數據為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興起。這場革命要求發展可再生能源,存儲間歇式能源,建立互聯能源共享網絡。與此同時,這場革命對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