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主體功能區域》和“十二·五”規劃確定“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本文以“兩屏三帶”中發揮華南和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的南方丘陵山地帶為研究對象,以2000、2005和2010年三期土地覆被為...
本研究引入生態評價中全排列多邊形綜合圖示指標法,從拆舊適宜性和建新適宜性兩個大的方面出發,綜合考慮掛鉤拆舊和建新區域不同土地利用特點和發展目標,構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適宜性評價四級指標體系,并以武漢...
土地利用模式是區域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和驅動因素。滇池流域生態經濟系統存在明顯的生態環:竟約束,土地利用中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用地供需矛盾尖銳,土地利用結構與空間布局不盡合理,地集約節約利用程度低...
采用多因素綜合分析法結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及“兩型城市”建設進行綜合評價,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從時序和空間角度對兩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發展進行測度。結果顯示:(1)2007—2011年...
中國南方珍珠產業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地方特色產業,但其產量、質量、出口數量、出口價值呈現出波動的特點;其原因是海域資源的資產專用性低和珍珠產品的資產專用性高存在矛盾,使中國南珠產業的風險主要集中在...
本文利用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庫(FAOSTAT)中1990—2010年的番木瓜生產的數據,分析了世界番木瓜產業發展的形勢與特點,并對中國番木瓜市場的現狀進行了簡要評價。通過運用SWOT分析法,闡述了海南...
7月12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首屆學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在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會議由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傅伯杰院士和副主任駱世明教授主持,特邀專家宋長青研究員、冷疏影研究...
彝族傳統農業具有環境利用、作物種植以及畜牧養殖的多樣性。根據環境條件安排農作生產,利用混作、間作、套作、混牧以及農牧結合等生產技術模擬自然的生物多樣性,彝族傳統農業獲得了良好的收益,維護了環境的生物多...
農村生態保護在法制體系中被邊緣化、農村生態資源權利主體虛位、農村生態損害缺乏救濟機制,是我國農村生態保護陷于困境而面臨的制度性難題。只有在立法上明確農民對農村生態資源的權利主體地位,賦予農民對農村生態...
6月20日至21日,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率農業部科教司、種植業司、財務司、質量監管局、生態總站和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等相關領導一行9人,到湖南就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修復與提升等方面的工作情況進行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