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泰國的政黨政治發生了重要轉變,原來的代理式政黨被以項目為基礎的綱領式政黨取代,國家和社會組織在鄉村地區推行了許多發展項目。文章運用集體歡騰的概念,對泰北鄉村的農家樂項目進行民族志描述...
...
農業資本化即運用資本邏輯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包括市場化的隱性資本化和所有權的顯性資本化。1949年以來,中國農業生產實踐證明資本化不但沒有和社會主義生產力形成根本對立,相反,資本化促進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公共池塘治理理論通常將社區之外的治理者籠統地視為一個整體的外部變量,對其具體的作用機制缺乏深入研究。文章將基層政府從這個整體中剝離出來,并對其作用機制進行專門研究。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Y村,當地蟲草...
針對中國小農戶前景,學界展開了“去小農化”和“再小農化”的爭論。本文從農業多功能性的視角出發,構建包括生產、生活、生態和生命四大功能的四生農業分析框架,結合對巴西農業的田野調研,歸納小農戶的三種可能前...
新生代農民工研究迫切需要與留守研究相結合來理解這一群體的勞動力再生產過程,具有留守經歷的農村兒童向新生代農民工的轉變過程是理解這一問題的關鍵起點。本文基于勞動力主要輸出地的農村實地研究,提煉出留守兒童...
最近幾十年,各種雜交、基因技術等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和商業化的推廣,正導致全球豐富的地方性種源基因從土地上快速消失。農民基于傳統知識自己選種、留種的情況越來越少,從市場上購買被各種知識產權和專利保護的商...
本文從組織理論出發,以縣域為研究單位,在黨政體制的分析框架下對中國貧困治理的體制及其效能作出闡釋。文章認為,黨的領導是黨政體制的核心特征,是中國貧困治理偉大成就的關鍵。進入精準扶貧時期,由于對扶貧目標...
民國時期,歷經司法繼受和立法繼受兩個階段,外來的永佃權制度開始在江蘇地區生成。在此過程中,繼受而來的永佃權規則與江蘇地區固有的一田兩主制度發生了一系列的沖突。其在理念上的沖突表現為,永佃權所屬的羅馬法...
盧作孚等人在重慶北碚先后主持了22年的鄉村建設實踐,這個僅三千余戶、一萬五千余人的山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被陶行知譽為“建設新中國的縮影”。本是“落后地區”的北碚通過社會整合、沖突轉化、各種資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