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投資效率分析對湖南省林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林業投資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林業投資效率分析的先決條件是分別選取合理的指標來測度這些效益。選取林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林業產業結構比例...
以推動天然林保護立法為目的,采取政策解讀、法律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結果:1)天然林保護立法在價值取向上應當彰顯國家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價值;2)天然林保護立法在基本原則上應...
生態型自然資源是與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具有密切關聯的自然資源。在法律上,主要以用途管制與管理紅線的方式,并結合不同資源的開發價值與生態規律,分別對其劃定時間、空間、數量以及質量上的法律紅線,并以此為基礎...
2019年《森林法》修訂之前,為滿足生態公益林權利人融資需求,多地人民政府明確規定并鼓勵公益林收益權質押,實踐中公益林收益權質押屢見不鮮。但是,根據我國《物權法》規定,公益林收益權既非應收賬款,也非屬...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將脫貧攻堅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不斷加強對財政支農支出的精細化科學化管理并切實提升減貧效率,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為此,基于2010—2016年中國31個省...
"林長制"是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的制度創新。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相比,它具有靈活性和高效性、責任性和可問責性、創新性和本土性的優勢,也存在著治理方式面臨"人治"還是"法治"、治理理念面臨"利益"...
基于2008—2017年中國31個省區的面板數據,全面解析我國各省森林公園勞動力資本、經濟資本及其它影響因素對森林公園旅游的帶動作用,對我國港澳臺外31省市區(包括省、直轄市、自治區)森林公園的旅游業...
黨的十九大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進一步明確了國家公園體制在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在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下,森林旅游業自1982年建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
新時代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任重道遠,急需發揮習近平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作用。當代生態環境問題整體性、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性提出了習近平綠色發展理念整體性建構的理論和實踐訴求。在整體性生態治理視閾下,習近平...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扎實推進我國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實踐方案,是有效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的重大舉措,更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任務之一。生態安全作為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