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實地調研,將湖北省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分為農業副產物循環利用模式、立體復合型模式、農產品深加工循環產業鏈模式、農村生態家園模式和多產業結合循環農業園區模式5種類型,共包括14種模式。并根據農業資源條件...
以縣域(縣、縣級市、市轄區)為研究單元,選用多項經濟指標,運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方法,對“中部崛起”戰略提出9年來武漢城市圈經濟的空間格局演變進行研究。結果表明,2004年以來,經濟發...
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逐漸增多,日益受到各國重視。低碳經濟是倡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模式,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兼具碳源和碳匯功能,平衡農業生產碳源排放和碳匯量可以促進農業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
參考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的方法,從產業、來源、土地承載三個方面分析湖北省2001—2010年碳排放結構,測算其碳排放總量,探討碳排放的時序特征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結果表明,湖北省第二產業碳排放較高,且產...
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反映了植物對環境的響應,可以作為環境變化的指示物。針對西安不同大氣環境條件,研究了常見綠化植物大葉女貞(Ligustrumlucidum)和小葉女貞(Ligustrumquihoui)...
采用2001—2010年選取的我國30個省份有關糧食生產的面板數據,運用基于DEA—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方法,對我國糧食主產區、主銷區和平衡區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指數進行了測算和分解,并分析...
通過分析甘肅省主要油料作物生產和食用植物油供需現狀,預測了未來供需平衡,探討甘肅省油料作物的發展趨勢。30多年來甘肅省油料總產量呈持續增長態勢,2011年油料總產量、食用植物油產量、食用植物油消費總量...
以2000—2011年423景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數據為基礎,采用MVC、標準差、線性趨勢分析和HURST指數等數理統計方法對北部灣經濟區植被覆被時空變化特征及未來趨勢進行定量分...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生產發展,糧食產量實現了歷史突破性的"十連增",但由于受到了資源稟賦限制和快速的工業化、城鎮化影響,未來中國糧食產業增產潛力并不容樂觀。選取水土資源、勞動力資源作為影響糧食綜合生...
保持糧食總產增加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統計資料為數據源,綜合分析了黑龍江省1981-2011年糧食總產、單產、種植業結構等方面的變化,運用數理統計分析得出糧食增產主要依靠三方面,即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