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論文
    • 08月06日

      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機制研究

      本文在結合合作社原則、政策和立法深刻理解合作社的內涵的基礎上,著重分析合作社外部環境和內部動力對合作社服務功能和規范化的影響,探尋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機制。利用江蘇、四川和吉林3省262個村的兩期微觀...

    • 08月06日

      非農就業模式與中國農村社會交往“負擔”的區域差異——基于湖南省常德市G村與T村的比較分析

      農民的非農就業模式分為“通勤兼業”和“外地務工”兩種,其直接影響到近郊村與偏遠村農民的交往方式。在近郊村,由于通勤兼業村民每日歸宅,村民間依然存有“熟人社會”的相互熟悉感,村民的社會交往負擔是受到控制...

    • 08月05日

      保障濟貧與發展脫貧的主題變奏——中國反貧困發展與展望

      提供生活救濟、增加就業機會、開發人的潛能,反映了人類反貧困的邏輯和政策演進的過程。新中國成立70年來,反貧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極大地改寫了世界貧困數據...

    • 08月05日

      后扶貧時期教育扶貧的目標轉向與實踐進路

      中國70年教育扶貧歷經了新中國扶貧教育、新時期教育扶貧、新時代教育精準扶貧的時代演變,助推了文盲大國、教育大國、教育強國的歷史跨越。進入紓解相對貧困的后扶貧時期,教育扶貧的目標發生轉向,其驅動以增加外...

    • 08月04日

      基層黨建統合與鄉村治理創新——都江堰市“黨引民治”實踐案例分析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地方和基層政府通過黨組織建設創新鄉村治理實踐日益增多。基于政黨統合的理論視角,以都江堰市“黨引民治”創新實踐為例,研究基層黨建統合與鄉村治理創新的關系。研究表明:(1)基層黨建統合創...

    • 08月04日

      文化治理:“以孝治村”的形成機理與運行邏輯

      在國家推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宏觀背景下,全國各地掀起了基層治理改革創新的浪潮。M村將中國傳統孝文化融入鄉村治理實踐過程,充分發揮孝文化的規制、化育、認同功能,以此激發鄉村社會的內生活力,營造出...

    • 08月03日

      “同鄉同業”:“社會經濟”或“低端全國化”?

      “同鄉同業”是指同一區域的人群依托鄉土社會網絡,以非正規經濟活動的方式,在鄉土社會之外從事相同行業或屬于同一產業鏈的經濟活動。“同鄉同業”的出現與特定區域的資源稟賦、生計方式、社會結構、文化傳統有關。...

    • 08月03日

      農地“三權”分置下耕地生態補償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

      完善耕地生態補償,是推進耕地生態治理能力建設的需要。本文圍繞“三權”分置下耕地權利結構變化和生產經營方式轉型兩大新情勢,闡釋耕地生態補償制度改進的理論邏輯,提出實現路徑。“三權”分置下耕地經營權人按照...

    • 08月02日

      黨建引領“三治結合”:機制構建、內在張力與優化向度

      “三治結合”已經成為國家權威認可和基層社會日益呼喚的新型鄉村治理體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以及組織特性使基層黨建成為“三治結合”的引領主體。黨建引領“三治結合”機制構建的前提是黨建與鄉村治理結成主輔協...

    • 08月02日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與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脫貧攻堅任務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如何發揮文化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至關重要。當前鄉村旅游發展需要審視文化要素,把主題形象、...

    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