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控制"是國際合作社聯盟列出的合作社七原則之一。隨著我國合作社不斷發展,核心成員控制合作社話語權的治理模式突破了這一原則。依據調研,成員享有的民主權利事項分為入社自愿和退社自由、選舉理事長、制定章...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我國"三農"工作的主線。農產品去庫存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直接原因,農業缺乏競爭力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原因,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農業可...
隨著農民合作社的快速發展,合作社信用合作已經成為現階段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的主要形態。農民合作社信用合作的生長過程,就是不斷累積政治合法性、社會合法性、行政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從中獲取和整合多元資源,...
加大對深度貧困人口的易地扶貧搬遷力度是破解深度貧困的重要之策。粗放搬遷、安置包辦、只搬不扶等政策偏差,降低了搬遷脫貧的精準性及施策成效。采集秦巴山區易地搬遷村戶的樣本數據,對不同貧困深度村戶的搬遷意愿...
農業供給側改革與精準扶貧具有邏輯關聯性,適合構建二者的銜接機制。農業供給側改革具有制度供給與改革對象明確化的需求,而精準扶貧在制度典范、數據共享、產能化解以及內向監控方面可與農業供給側改革形成具體的銜...
《論語》和《舊約》均立足于中西古代以畜牧農耕為主的傳統社會,其包含的契約精神與仁愛主張既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也是古代人民對和諧社會的向往與追求,對于中西當代社會的文明發展有著無可比擬的影響力,體現了中西...
以歷史維度的政策梳理和現實材料的經驗分析為依據,討論我國農村扶貧開發已經經歷或者正在經歷的五大政策轉向:扶貧方針由救濟式扶貧轉向開發式扶貧;瞄準對象由區域、縣域轉向貧困村、貧困戶;扶貧方略由"大水漫灌...
寧夏平原干旱的自然條件使得水利供給必然要依靠效率遠高于私人小水利的大水利系統,干旱缺水的自然條件使得農民沒有等待降雨的僥幸心理和退出大水利灌溉的自然空間。共同的水利灌溉需求以及地緣關系使得鄉村社會形成...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出現了一次關于"何以立國"的爭論,爭論的核心是"以工立國"還是"以農立國"。此次爭論包括了耳熟能詳的一些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等社會名流,以章士釗為代表的"守舊派"、梁漱溟、...
在食品安全威脅下,農戶重新定義了"為自家生產"和"為市場生產"的差別化生產行為。基于經濟理性行為假設認為農戶存在以確保自家食品安全為動機的生存理性。根據在5省區收集的827份農村入戶調研數據,對農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