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張載從"天人關系、人物關系、人世關系"三個維度闡述"民胞物與"思想,其核心思想就是愛人愛物,這種生態倫理思想是寶貴思想資源。隨著人們在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的中心主體地位不斷鞏固,形成以滿足人們需要和...
有效治理農村環境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基礎和目標之一。較城市環境治理而言,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現象更為復雜,呈現出強烈的時代特征與地區差異。注重法治思維與法治方法在我國農村環境治理中的基礎性和關鍵性作用...
隨著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退化等問題凸顯,作為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的山區可持續發展日益受到關注,山區可持續發展理論也逐步成型。從國別或地區實踐看,"歐盟2020戰略"以及歐洲山區協會制定的"山地計劃202...
基于"對象性質-制度裝置-制度安排"的分析框架,分析不同農地確權模式的生成邏輯及制度約束條件,研究發現,當前我國農地確權存在確權到戶、整合確權以及確權確股不確地3種主要模式,土地共有產權強度的高低決定...
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建構,是結構化場域中的行動者通過策略化行動達到動態性均衡的過程。通過對G村公地糾紛的案例分析發現,在城鎮化的背景下,農村公地產權制度經歷了從"合約型產權"向"利己型產權"的結構性轉換...
后稷與先農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農神,國家祭典中的農神轉變發生在秦漢時期。先秦時期以"后稷"為農神,象征周人的文化遠祖,是早期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轉化的結果,目的在于宣示周族王權的正統地位。"先農"本為戰國...
中國的農村土地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制度安排上長期存在著效率優先于公平的價值取向。以"兩權分離"為代表的既往農地法律制度建構,著重"分"而忽略"統",在發展中與憲法預設的軌道出現了偏差。在此背景下,旨在回...
隨著扶貧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傳統的扶貧機制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政府財政支農資金是貧困地區人口減貧增收的重要渠道,如何進一步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減貧增收效應,成為精準扶貧政策調整的關鍵。通過對31個省市(...
運用多任務委托代理理論模型,從低碳視角分析了農業生態補償契約中的激勵關系,進而采用調研獲取的微觀農戶數據對這一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發現:政府主導的低碳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呈現出弱激勵特性,主要原因在于...
以金融抑制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農業信貸補貼理論、金融市場理論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為探尋我國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路徑提供了有益的參考。結合我國現階段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農村金融市場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