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古稱周原,周原的村落是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3000多年以前,周文王、武王及周公姬旦率領他們的子民,由這塊神奇的土地出發,伐紂滅商,創立周王朝,留下了深厚悠久的周文化遺產。周禮村落為周原土地上...
...
2020年初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凸顯舉國體制優勢的同時也折射出公共衛生重大事件治理的諸多問題。通過對疫情中心湖北武漢早期防控舉措和表現的觀察發現,屬地管理原則在預防大規模傳染病上有著難以克...
草原生態補獎政策作為牧區實現“生態保護”和“脫貧致富”雙贏的重要措施,成為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但是,生態補償在理論層面存在很多爭議,不少學者認為生態補償的邏輯由于破壞當地人的內在保護機制而不利于生...
理解鄉村社會的基本性質,把握鄉村發展的未來方向,是鄉村社會研究或農村社會學的核心問題。早在20世紀40年代,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出:"從基層看上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1]6。由此將中國鄉村...
中國即將在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人口的全部脫貧,此后扶貧工作將由集中作戰調整為常態推進。精準扶貧政策的推進結合了官僚體制的常規運作與集中動員的機制,在較短時期內取得了顯著成效。與此同時,由于集中...
20世紀50年代初的貫徹婚姻法運動是一場圍繞身體開展的運動式普法活動,其間身體不僅是推行法律的載體,還是政治操演的主題。在身體之傷的體悟中,多種元素交織互化,婦女借助“具身性認知”場域,認清了封建婚姻...
農業技術嵌入鄉土時,在差異性的社會結構和關系網絡下,技術的行動邏輯與農民的行為策略呈現出迥異的樣態。農業技術嵌入的方式是由國家、村莊、農民三種力量共同形塑的,技術擔綱者的鄉土親和力使技術具備了扎根鄉土...
文章試圖通過分析外源型農技推廣組織與農村社區長達10年互動的社會過程來呈現非先賦性信任再生產的邏輯。分析發現,外源型農技推廣組織實現由外而內并不是從“外人”變為“自己人”的線性嵌入,而是在“深嵌則依附...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將糧食安全及相關農業問題之于現代社會的整體性意義再一次凸顯在公眾視野之中。202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第四屆農業社會學論壇以“疫情影響下的農業安全與鄉村振興”為主題,設置多個相關議題,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