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評論 · 2018年第5期47-57,共11頁

    生產分割、區域間貿易與CO2排放:基于IRIO模型的研究

    作者:趙忠秀,閆云鳳,裴建鎖

    摘要:當前,國際生產分割快速發展,傳統的生產者責任污染排放核算面臨挑戰,消費者責任核算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實際上,一國內部地區間的生產分割程度較之國際更高,地區間貿易隱含碳研究卻相對較少。數據可得性較差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利用半官方的區域間投入產出表,輔以海關數據,調整加工貿易影響;并基于改進的區域間投入產出模型,研究了生產分割下地區間貿易隱含碳排放。進而,提出拓展的"碳排放要素"HOV模型,預測隱含碳的凈流向。模型證實,各區域"生產碳排放"與"消費碳排放"之差,等于各區域"隱含碳凈流量",生產碳排放可由消費碳排放與隱含碳凈流出加總得到。實證結果顯示:京津區域、東部沿海區域等經濟發達區域的消費碳排放大于生產碳排放,它們是隱含碳凈流入地區;而東北區域、西南區域等地區是隱含碳凈流出地區,即地區發展中高排放產業轉移造成的污染轉移多從經濟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表明地區間碳排放轉移差異巨大,這增加了碳排放交易的難度和不確定性。2002年和2007年"碳排放要素"HOV模型的預測成功率分別為75%和89%,該結果與以往對于國家層面研究相比,理論與實證相符程度更高,說明一國內部各區域更接近HOV模型的經典假設。對各區域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分解結果顯示,多數地區的資本形成是消費碳排放的主因,這從側面反映了我國投資驅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通過對2002年和2007年兩個時點的比較發現,各地區的消費碳排放本地市場效應明顯,但隨著時間在逐步減弱,意味著地區環境政策的有效性需要考慮區際貿易。本文最后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發文機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

    關鍵詞:生產分割區域間投入產出模型貿易隱含碳生產者責任消費者責任production fragmentation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IRIO)model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producer’s responsibilityconsumer’s responsibility

    分類號: F223[經濟管理—國民經濟]

    來源期刊
    管理評論

    管理評論

    Management Review
    • CSSCI
    • 北大核心
    注:學術社僅提供期刊論文索引,查看正文請前往相應的收錄平臺查閱
    相關文章
    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