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雪,Michael L.Lahr,張亞雄,孟渤
摘要:鑒于中國2030年碳強度比較2005年下降60%約束條件以及GDP增長目標,本文認為地區間的產業轉移有助于中國實現這一目標,并提出一個多區域多夫曼-薩繆爾森-索羅模型。它不同于前人國家能源的優化投入產出模型,自編制能源-碳排放-經濟地區間投入產出表,以全國為一個系統,反映各地區隱含于產品和服務的碳排放,然后應用線性規劃方法給出經濟增長最大化和碳減排雙目標下各地區分產業碳排放指標以及結構調整規劃。當設定供給和需求平衡和能源使用變化的實際條件約束,模型結果表明應該削減能源消耗并將重工業轉移出中國地區。當GDP年增長6.5%時,總碳排放量與2010年水平相比上升1.6%,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度下降4.4%。東部(0.6%)碳排放份額下降,中部地區和北部沿海的碳排放份額將上升(1%和0.2%)。欠發達地區高碳排放的金屬壓延業和金屬加工制造業產出比例下降迅速。在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區下降0.9%,在西北和西南地區下降0.8%,因低碳排放的服務業的房地產業、金融和其他服務業的產出比例上升被抵消,在東部、南部沿海和京津分別增長5.8%,5.3%和5.1%。中國經濟下行造成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加深。能源結構趨向清潔化將減輕中國整體重工業和中部地區能源工業的碳減排壓力,減排關鍵是對落后地區提高技術轉移和合作。
發文機構: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EJB School of Planning & Public Policy 國家信息中心 亞洲經濟研究所 南昌大學中國中部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關鍵詞:地區間投入產出模型碳排放產業結構調整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carbon emissionindustry structure change
分類號: F223[經濟管理—國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