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思齊,張英杰,張索迪,龍瀛,杜立群
摘要:保障性住房能夠改善受保障對象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質量,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但城市政府供給保障房用地也意味著損失較多的土地出讓收入(較高的機會成本)。保障房的合理選址有賴于對上述社會效益和土地機會成本的理性權衡,這需要基于城市低收入和中高收入居民的居住選址偏好,尋找那些相對于中高收入居民而言,低收入居民更為偏好的區位,這樣的區位意味著較高的社會效益和較低的機會成本。本文在北京市1911個微觀區塊尺度上,以2010年北京市城市居民家庭調查的大樣本微觀數據為基礎,應用顯示性偏好法(Hedonic模型)分析了兩類群體的選址偏好差異,量化了他們對各個區塊的綜合支付意愿水平并進行比較,建立并計算了北京市內不同區位的保障房選址適宜性指數。本研究能夠為保障房選址決策提供技術支撐,有助于兼顧保障房社會效益和土地出讓收入的財政約束。
發文機構:清華大學恒隆房地產研究中心 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關鍵詞:保障房選址居住選址顯示性偏好法HEDONIC模型支付意愿affordable housing projects' site selectionresidential location choicerevealed preferenceHedonic modelwillingness to pay
分類號: F124.7[經濟管理—世界經濟]